2010年3月14日 星期日

生產管理上課心得



前天去上彰化縣工業會的生管課程,課程名稱還蠻長的:生管如何與業務作好訂單達交、產銷協調及確保訂單準時交貨,是一位歐陽秀山老師授課,整體來說我覺得內容還蠻適合中小企業的,許多的問題都是現實中會遇到的,也表示出這個老師真的是有實務經驗的,不會一直敎我們計算工時或是什麼數值的,實務的經驗分享比較多,畢竟小公司的力量有限,不像大公司的採購力量。

以下做幾點簡單的分享:
1.業務收到訂單後要生管答交交期:生管得先模擬材料及產能,由於BOM表呈現的物料可能很多,但無法逐項去做檢查是否足夠、採買,所以可以先察看看主要的料件,瓶頸站的產能,去做個評估,依採購前置期推算日期,但由於整個過程其實是不太可能很順利的,例如缺料、品質不良、收料品檢等等,最後再依自己產業及經驗加個幾天,才不會造成真的發生問題卻沒有緩衝時間,整廠的人亂糟糟膽顫心驚。
2.國外採購物料交期長:可視產品重要性設個安存量,策略性備料
3.增加產能的方法:不外乎 A.加班 B.加人 C.委外
4.生產的預測:一般是由業務端提出比較合理,生管可以提供資料輔助,因為根據他的經驗,業務的銷售預測通常都不準,他想可能是業務大都文學系畢業的有關,統計與會計較差,可以由業務提供銷售資料生管做輔助時間數列分析協助修正銷售預測,如此銷售預測的數字會比較準,也可節省事後,調整排程,更改各種數量的時間。
5.物管是下請購(PR),採購是下採購(PO)
6.查詢是種浪費,毫無生產力,業務時常會查詢他的訂單做到哪裡了,生管時時得應付這些問題,老師建議是生管人員用EXCEL做個表每天提供最新進度給業務,省的在電話中詢問浪費雙方時間,或者請IT部門做個表,直接抓取需要的資料製成表。
7.目前的網路發達,即使業務看到有庫存也不能任意答應客戶出貨,因為有可能同依個庫存剛好同時有兩個業務以為可以出貨造成一貨二賣,所以必須統一窗口,由生管去統合。
8.客戶刪單:在訂契約時應該要明定客戶刪單時要付的費用,否則必然會造成公司的損失,例如訂購的物料已經來不及停止了,所有的作業時間也都花下去了。
9.緊急訂單可能造成的成本:緊急採購材料成本、加班成本、換線成本、缺貨成本、延遲交貨成本、溝通成本等等
10.銷售預測不準可能造成的成本:呆滯料、缺料、緊急採購、增加材料持有成本還有生管、物管採購、收料、IQC生產線等等相關人員額外後續處理動作及成本。
11.生產零頭:建議可以以利誘客戶,例如訂單是1000PCS,但因為耗損及製程不良損失較少,所以多完成5PCS,可以事先跟客戶訂好規則請他接受一個RANGE的量,假設是正負5%,多出來的5PCS有折扣價請他買走,否則多5PCS的成品會變成呆滯料也不知何時可以銷售,到時候成品區的空間會被佔走,每年都要盤點、維護,不如以較低價格出售。
12.製程不良率找製程工程師要,損耗率找品管工程師要
13.缺料時生管不可自己決定給哪張訂單,而是要提報給業務主管去做業務之間的協調
14.客戶取消訂單時若以處理到下製令生產,需跟客戶酌收cancel charge,而排程的部份可考慮插入新緊急訂單來填補產能空缺,或乾脆可考慮插入某一訂單(可拿來對業務做人情)

我覺得理論上雖然要要求廠商定時定量入庫最好還可以定容,但實際上,可能遇到廠商的最低訂購量,交貨時間延遲,品質不良等等,一站延遲後面就跟著延遲交貨時間就無法如期,所以實際在運作都會預留個幾天,或讓廠商早個1-2天交以便發現問題時還有時間可以處理緩衝。業務方面的心態,則是認為有單為何不接?為何交期要那麼久?但一項產品都是由好幾個零件組成,有些物料可能須再採買,有些物料單價貴又是國外採購交期自然長了,從請購、採購、催料、收料、驗收、再加工到成品一連串的工作,做1000組跑一次單,做10組也是跑一次單,所有的流程、單據都是成本。業務由於不在工廠端,所以對於整個流程較不清楚,哪些動作會影響後勤單位,就需要跟他們提醒一下。

沒有留言: